2024 抗衰老醫學最新版-細胞老化的12大關鍵指標

抗衰老醫學v.s.常規醫學v.s.預防醫學

抗衰老醫學–這個名詞已經存在數十年了,

但別說是一般大眾,就算是專家學者們,也都不見得對此領域熟悉。

我很幸運,8年前帶著理想離開醫院時,我甚至都不知道有「抗衰老醫學」這個名詞存在!

時代的浪潮捲著我前進,如今我可以很確定地說,我的工作主要就是用營養醫學,幫助人們抗衰老。

 

那麼,究竟什麼是「抗衰老醫學」呢?

淺顯白話地說:抗衰老醫學就是「促進健康」的醫學。

隨著年齡增長,細胞難免會經歷一些功能衰退,但這並非必然且不可逆的趨勢。

近10年來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,有許多方法可以延緩衰老,從根本提升細胞品質,使人變得健康。

 

抗衰老醫學,跟常規醫學不同。常規醫學主要目標是「治病」。

但「沒有疾病,不代表健康」=> 這是一個需複習的重要概念。

所以,「治病/救命的醫學」,從本質上就跟抗衰老醫學不一樣。

 

抗衰老醫學,也不是預防醫學。

不論學術上的定義怎麼說,現在醫療業的現實是:

預防醫學主要就是做健檢與打疫苗,而這兩者的目的,都還是放在「避免生病」。

 

很多人每年做健檢,目的就是要「早期發現疾病、早期治療疾病」,因此本質的目的還是在「找疾病」。

怕得到帶狀皰疹(皮蛇),所以打疫苗,這的確可以降低疾病的風險,但本質上,人並沒有因為打疫苗而「變健康」,你還是一樣「免疫衰老」,還是一樣容易感染其他病菌,身體還是一樣慢性發炎。

 

相較之下,抗衰老醫學則更多了一層積極的意義與面向:

我們能做些什麼,來預防細胞衰老退化,以延長我們的健康壽命?

延續上面帶狀皰疹的例子,問題就會變成:

我們能做什麼,來讓免疫力強健,並不要慢性發炎?

這就是抗衰老醫學,實務上最大的不同之處。

 

抗衰老醫學-擴展中的宇宙-12大尖端指標

2013年,西班牙學者 Carlos López-Otín,在著名的Cell期刊上,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研究

這篇研究 介紹了8個重要的「衰老指標」,從此我們便有了科學的方式來評估衰老程度,也可據此評估抗衰老療法的成效。

時至今日,這篇文章已被引用將近1萬5千次,相關的抗衰老研究也已將近30萬篇,影響力非常深遠且巨大。

 

10年後,也就是2023年,Carlos López-Otín又發表了一篇論文,題為:

Hallmarks of aging: An expanding universe

並新增了4個指標,所以我們現在總共有12個評估衰老的指標。

它們分別是:

  1. 基因組不穩定 (genomic instability)
  2. 端粒耗損 (telomere attrition)
  3. 表觀遺傳改變 (epigenetic alterations)
  4. 失去蛋白質的穩定性 (loss of proteostasis)
  5. 細胞巨自噬失能 (disabled macroautophagy)
  6. 營養素感測能力失調 (deregulated nutrient-sensing)
  7. 粒線體失能 (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)
  8. 細胞衰老 (cellular senescence)
  9. 幹細胞耗竭 (stem cell exhaustion)
  10. 細胞間溝通改變 (altered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)
  11. 慢性發炎 (chronic inflammation) 
  12. 腸道菌叢失調 (dysbiosis)

 

以上12個指標並非獨立不相干,而是會互相影響,彼此之間息息相關、環環相扣的。

比如說,「1. 基因組不穩定」,可能造成「8. 細胞衰老」; 

而「8. 細胞衰老」又會引發: 「7. 粒線體失能」、「5. 細胞巨自噬失能」、「6. 營養素感測能力失調」、「3. 表觀遺傳改變」..等等,

以上又可能進一步造成「11. 慢性發炎」、「12. 腸道菌叢失調」、「9. 幹細胞耗竭」..等問題。

 

把理論變成實務-抗衰老醫學 究竟該如何進行?

以上的用詞都比較艱澀,但其實不必如此。

以下我們開始講比較白話一點,大家就會發現,其實本站一直以來提倡的養生做法,就都有考量到這12個衰老的面向。

 

比如說,所謂「基因組不穩定」,可以簡單理解為「DNA受傷」; 

當DNA受到傷害時,尿液中會偵測到一個物質的升高;

這個物質叫做 “8-OHdG”,它就是我們用來做預防癌症的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!

 

藉由檢測這個指標,我們可以判斷你的細胞是否正在承受一些壓力 因此DNA受傷;

這些壓力可能來自不當飲食、環境毒素、慢性壓力..等等,我們可以協助客戶制定計畫,逐步拔除病因;

也可以多增加攝取橄欖油、核桃..等食物,來增加抗氧化力,協助修復DNA。

營養素部份,俗稱「抗癌之王」的硒 (Selenium),在堅果、海鮮..等食物中能攝取到,也是一個能夠幫助修復DNA的選項。

大家現在常在廣告上看到的魚油(omega-3),也可以藉由提升粒線體健康,間接降低DNA的傷害。

其他比如白藜蘆醇(resveratrol)、槲皮素(quercetin)..等,也都是具備強大抗衰老潛力的治療選項。

 

至於以上食物/營養,該攝取哪些?該攝取多少?該攝取多久?

這些都是應該根據客戶狀況整體考量的,是非常個人化的醫學。

重點是:有了這些檢測,抽象的抗衰老觀念,就變成實際可用的策略!

 

光是「預防DNA受傷」這件事,就不只可以抗衰老,還可降低癌症的風險

不論是想預防癌症or抗衰老,對我來說都是「讓細胞變健康」,因此作法是相似的:

用營養素「修復DNA的傷害」,保持細胞的健全,

那麼不只整體的生命活力會上升,當然也能避免疾病纏身。

 

以上還只有談到第一個指標:「基因組不穩定」這個單一面相,

其他面向也已經有各種檢測工具可以使用了!

比如 端粒的長度、甲基化狀態、病變蛋白質堆積狀態、空腹血糖/胰島素/IGF-1、氧化壓力狀態、

發炎指數CRP、fibrinogen、IL-6..等等,甚至連腸道的好菌/壞菌,都是可以檢測的。

 

檢測出來的異常,我們也都有相對應的營養處方、療程規劃可以處理,

這是非常扎實且科學的抗衰老醫學,相信可以明確幫助各位提升健康。

 

結語

「抗衰老」三個字,聽起來很吸引人,卻也常讓某些人懷疑,因為聽起來太過神奇;

但換成比較平凡一點的講法:「增進生活品質」、「增加健康餘命」,這當然就是非常可以做到的!

健康長壽,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。

 

 

 

不管秦始皇當年是怎麼想的 (笑),

但臨床實務上,我沒有聽過誰在追求「長生不老」。

 

大家來到我的診所,希望的都是「不要衰老生病,給家人添麻煩」

或是希望可以「變更健康一點,跟家人創造更多美好回憶」

 

這些,當然是非常可以達成的心願!

 

很多人的症狀,都被宣判說是因為年紀大了,不可避免的衰老才發生的,但這並非事實

 

事實是:抗衰老醫學,已經成為無法被忽視的事實。

 

最後文章結束前再補充一句:

大家來做抗衰老醫學療程時,一定要跳脫「治病」的思維。

 

發炎指數高,就代表生病嗎?

DNA受傷、腸道壞菌多、端粒變短..,就代表生病嗎?

答案都是No!但這些問題放久了,衰老的速度就會快,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。

 

我們不是在「治療疾病」,而是在逆轉細胞的衰老與退化,進而提升人們整體的健康指數。

 

創業幾年來,我一直都在做這樣的事情。

 

Photo by Patrick Malleret on Unsplash